第43章 招賢榜
作品:《三國公孫康》地盤擴大了,人口增多了。人才就不夠用了。
二年以前公孫康出去招攬的徐邈、田疇,太史慈等人,現在都是身兼多職,忙的四腳朝天。
所以公孫康就想起招賢令來。現在的公孫家是遼東土霸王。這一年來,安置了至少50萬的中原流民,還抗擊了高句麗,征伐了三韓,佔領了倭島:九州島。在天下人眼裏,是抗擊外族的民族英雄;還廣施仁政、安置流民,口碑很好的。
唯一的問題:公孫家有沒有資格立招賢榜?要知道,招賢榜都是春秋戰國時期,一國之君才有資格設立的。
為此,公孫康特意去找父親公孫度。公孫度對公孫康一年來的表現很滿意,認為是後繼有人。
他開口打趣:「我兒不在家中陪伴嬌妻美妾,到我這裏做什麼喃?」
公孫康臉都沒有紅,「我娶美妾,是想讓父親早日抱孫子呀。」
然後又把自己的招賢榜的構思和顧慮說了一遍。
公孫度也遲遲不敢下決心,因為招賢榜不光是招賢的問題,還涉及到大義名分。現在漢室仍在,連董卓都不敢說自己是國君。
最後還是老辦法,召集謀士,群策群力,看他們有什麼好辦法。
王烈比較穩重,他先定下基調。「直接說招賢令肯定不行,要找到一個變通的方法。」
徐邈說「求才書?那內容喃?內容還是繞不開從天下求才呀,那還是越位了。」
討論到最後,還是沒有結果。
公孫度一拍桌子,「不管了!就發招賢榜!」
公孫康也贊同,「天下已經大亂,諸侯都二次討董了。我遼東偏距一方,沒有人來管我們的,就算是自立一國又何妨?」
在遼東經濟、軍事發展到瓶頸的關鍵時間,公孫父子都沒有退縮,而是勇敢的邁出了關鍵性的一步。公孫度甚至更進一步,自立為遼東侯、平州牧。
不久,由公孫康親自起草的招賢令就貼遍了大漢十三州,這是二年來,提前安排下的細作的功勞。
在招賢榜中,公孫康無恥的抄襲了曹操10幾年後招賢榜的內容。據說現在的曹操看到後,大為讚賞,認為:「天下英雄,唯公孫仁德與操而。」
順便說一句,曹操也是蔡邕的徒弟,現在與公孫康算是師兄弟關係了。
招賢令全文如下:
自古受命及中興之君,曷嘗不得賢人君子與之共治天下者乎?及其得賢也,曾不出閭巷,豈幸相遇哉?上之人求取之耳。今天下尚未定,此特求賢之急時也。「孟公綽為趙、魏老則優,不可以為滕、薛大夫。」若必廉士而後可用,則齊桓其何以霸世!今天下得無有被褐懷玉而釣於渭濱者乎?又得無有盜嫂受金而未遇無知者乎?二三子其佐我明揚仄陋,唯才是舉,變得而用之。
用白話文說就是:
自古以來開國和中興的君主,哪有不是得到有才能的人和他共同治理國家的呢?當他們得到人才的時候,往往不出里巷,這難道是偶爾僥倖碰到的嗎?不!只是執政的人去認真訪求罷了!當今天下還未平定,這是特別要訪求人才的最迫切的時刻。「孟公綽做趙、魏兩家的家臣才力有餘,卻不能勝任像滕、薛那樣小國的大夫。」如果一定要所謂廉士方可使用,那麼齊桓公怎能稱霸當世!現在天下難道沒有身穿粗衣而懷揣真才幹像姜子牙那樣在渭水邊釣魚的人嗎?又難道沒有像陳平那樣蒙受「盜嫂受金」污名還未遇到魏無知的人嗎?你們要幫助我發現那些地位低下而被埋沒的人才,只要有才能就推薦出來,讓我能夠任用他們。
這份招賢令的核心是:唯才是舉,變得而用之。
最令人爭議的地方也在這裏:德與才的問題。招賢令改變了帝國的用人制度(兩漢察舉制度推出歷史舞台,而後代之以魏晉薦覺制度,至隋唐始改為科舉制度),也牽涉一個長期以來爭論不休的重大理論問題,德才不能兼備時,哪個是熊掌哪個是魚呢?傳統的做法是取德而不取才,至少是先德後才,曹操卻明確提出「唯才是舉」。所謂「唯才是舉」,就是說,只要有才就行,德可以不問,甚至「不仁不孝」也不要緊。這當然有點驚世駭俗,也容易引起誤會。
而現在由公孫康提前發出這個論點,那麼所有的爭論,所有的黑鍋都是由公孫康來背了。結果是否會如人意喃?
(本章完)